“百年中国看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上海这座城市得天独厚,拥有众多的历史风貌建筑和街区。
而上海的历史风貌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上海共设立44处历史风貌保护区,许多历史建筑不仅得到了妥善的保护,更通过改造,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档案》栏目“时间的居所”系列纪录片,就记录下了这些历史建筑的过去与现在:
每一栋老房子背后,都有数不清的历史回忆;我们也将聚焦这些建筑修复和改造背后的故事:怎么样才能做到“修旧如旧”、历史与现代间的平衡如何把握。
有这样一群人,有的是年过半百的工匠,有的是耄耋之年的学者,有的则是年轻蓬勃的80后,他们带着对这些老建筑的热爱,默默修缮着这些历史印记,守护着这座城市的见证者。
在上海静安区延中绿地的一角,两排经典的石库门建筑在绿荫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古朴静谧,这里是中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这栋名为“辅德里”的石库门老房子始建于1916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
1937年8月13日,中日双方在淞沪地区投入了百万军队,进行了三个月的鏖战,上海成为了中国军队用鲜血浇灌的生死地。10月27日,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撤离,争取国际支持。当时由88师团长谢晋元率领的“八百壮士”,撤退至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在这里与日军激战四个昼夜,打退了日军多次进攻,毙敌两百余人。
虹口提篮桥地区至今还保留着一片犹太风格的建筑群,它们见证着曾经湮没在时间里的一段往事。60年前,犹太难民正是在这里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流亡岁月,这些老房子里承载着中国人民与犹太人民结下的深厚情谊。
伴随着这座城市的新陈代谢,这些老旧的建筑们正走向新生,与之相伴的,是一代代人的新生。建筑的新生,让有故事的人还能走在故事曾经发生的地方。而建筑新生的背后,是无数人不畏寒暑、精益求精的努力。
2017年11月1日,南京西路、黄陂北路路口,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试运营真正开始。明年,这里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1933年建成以来,这栋带有标志性钟楼的建筑便一直矗立在此,见证着上海的变迁。这栋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楼是旧上海跑马厅的核心建筑。大楼的西北端,高耸的钟楼四面镶有圆形大钟,气势壮观。
杨树浦路尽头,黄浦江边这一大片锯齿形屋顶的红房子是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所在。它的前身是建于 1921年的日资裕丰纱厂,1949年更名为国营上海第十七棉纺厂。
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国棉十七厂也迎来艰难的时刻。2007年,国棉十七厂全厂搬迁到江苏大丰,昔日机器轰鸣的老厂区已经荒废。如今,由中法两国建筑设计师共同负责,做改造,这对两国设计师都是巨大的挑战。
2017年3月31日,西藏南路、延安东路的路口上排起了长龙。十几年前,这曾经是附近的居民最常见的景象。“不到大世界,枉到大上海”。鼎盛时期,大世界的霓虹灯彻夜闪烁。从清晨到深夜,客人川流不息。除了上海本地的游客,许多人还特地从外地赶来,就为了一睹大世界的风采。
家宅安顿着记忆,庇佑着梦想,也展现着信仰。石库门、老洋房、老公寓,这些老房子或许不是这个城市的灵魂,但却构成了这个城市的血肉。
石库门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如今,密集的石库门里弄建筑群已经在上海旧区改造中被拆除不少。但除了拆旧建新,另有大量石库门里弄得到了保存。与商业化的新天地不同,田子坊充满了生活气息。三层楼的老石库门住宅,楼下是各式各样的创意商店、小型画廊、咖啡馆和饭店,楼上仍然是居民住家。
陕西北路掩藏在布满梧桐树的街道巷弄间的太平花园,过去的主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的伍廷芳、伍朝枢父子。然而时光荏苒,百年老宅因为长年失修已经破败不堪,亟待修缮。这时,“时光修复师”出现了。两位80后建筑师接手了太平花园一楼客厅前间的修复,重现她往日的气韵,焕发出新的生命。
河滨大楼曾是上海单体建筑总面积最大的公寓住宅楼,它与旁边的邮政局大楼、上海大厦等上海标志性建筑相邻,共同组成了苏州河边的风景线,被称为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
目前全市划定了44个历史风貌保护区,总面积有41平方公里。在这些历史风貌保护区中,一条条街道,成为了串起历史的有形载体。我们将以历史风貌保护街区的规划为切入口,选取已规划完成、或是正在做改造的历史保护街区,探寻保护街区内,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平衡。
思南公馆坐拥51栋历史悠远长久的花园洋房,是上海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区中面积最大、优秀历史建筑数量最多、历史建筑和空间类型最丰富、风貌特色最鲜明的区域,是上海近代居住类建筑的集中地,被誉为“活的”上海近代历史建筑博物馆。这里是孙中山、周恩来、薛笃弼等政治家曾经落户的府邸,还有梅兰芳、徐志摩等文学艺术家留下的足迹,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是上海城市文脉的发源地和承载区。
岳阳路又名祁齐路,位于衡山路-复兴路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区南端,为一类风貌保护道路,是近代上海法租界西区内历史最久远的城市道路之一。其道路线形流畅,行道树高大茂密、排列整齐,沿线两侧建筑以花园住宅为主,建筑和环境品质高,历史上众多名人如宋子文、周信芳等人都居住于此,有形和无形历史资源丰富。
19世纪80年代,在今雁荡路、重庆南路、复兴中路、思南路一带原是一片肥沃的良田,有一小村名顾家宅,当时有个姓顾的人家拥有十多亩土地,在此建造了一个私人小花园,人们称之为“顾家宅花园”,这便是复兴公园最初的雏形。
十几年前,复兴公园的“钱柜”是当时的时髦夜场之一,承载着众多70后、80后的回忆。近日,这里迎来了改头换面的机会,将彻底做改造。这片区域即将进化为一整栋3层的设计空间。
如今,改造后的复兴公园焕发了新的生机。如复兴公园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是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勾连着周围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它不仅承载着这一片街区的历史记忆,还是几代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