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大关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呈现出飞跃式的发展形态趋势,直至2013年仍继续保持着强势的发展势头。2012年,国产电视剧交易额突破100亿,电视剧交易额增长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从整体产业环境上来看,中国不论是在院线数量、银幕数量、电影票房,还是电视收视率方面,都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影视市场,也因此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各种影视公司纷纷进军大陆市场,随之而来的影视企业改革、重组、合并也风起云涌。
1.追求质量提升和类型的多样化。中国目前年产影视剧数量已经将近千部,但能上院线和电视台的只有三成左右,此现状说明了,中国将来在影视制作上,质量的提升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另外,在类型上,中国目前缺乏影视类型的多样化,也缺少主打的品牌,除了武侠片之外,中国还需要发展更为丰富的类型片,以满足多种层次的观众需求。
2.中外合作更加频繁,打造中国影视品牌。近年来,中国影视的国际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中国每年对外输出的影片中,90%以上的票房来源于合拍片,很多流行电视节目都是从国外引进品牌。中国影视公司开始出现对国外企业的兼并,万达并购美国AMC,小马奔腾并购好莱坞特效公司DigitalDomain。不过,在品牌发展上,中国仍然没有“宝来坞”或“好莱坞”这样的世界品牌,所以怎么样打造中国自己的影视品牌形象仍迫在眉睫。
3.网络传播的比重在增加。网络的终端消费改变了传统的媒介消费模式,从单屏到多屏,从固定到自由,网络终端越来越成为影视传播的重要手段,而且所占的产值比重也在上升。
首先,从专业训练角度来看,要做好影视,第一步是要的是技有专长的人,他们必理解电影的语言、语法、技法,最重要的是要有实际操作经验。
其次,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专业的影视人才还缺乏熟悉影视经济规律,懂得媒体运作,把握影视的整体发展的新趋势,善于创新的管理、经营人才。
再次,从综合教育的角度来看,当今的影视发展与艺术以外的多学科交叉越来越紧密,分工也慢慢变得细。从事影视产业的与法律专业密不可分,从事制作的与计算机技术形影不离,从事营销的与市场营销学、经济学、社会学都要打交道。因此,当今的影视发展对影视人才的需要是多元而广泛的,一个真正的影视人才不再是术业有专攻即可满足,而应该是一种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说到明星,北京电影学院可谓是明星的摇篮,从十号线西土城站东南出口往南走,你会路过CCTV-6(电影频道)。把电影频道与电影学院放置得如此临近,似乎有点“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感觉。张艺谋、陈凯歌、韩三平、顾长卫、田壮壮、李少红、陆川、蒋雯丽、陈坤、赵薇、黄晓明、黄渤、徐静蕾、海清、杨幂、黄圣依、王珞丹等明星都在这里出道。
北京电影学院建于1950年,几经风雨,略成正果,目前正在朝着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的目标迈进。一进大门直走,正对面的就是教学楼大楼,大楼与旁边的小树林连成一体,曲径通幽。教学楼里庄重地摆放着季羡林先生亲笔题写的校训:尊师重道,薪火相传。这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校训,也体现了学院的传统特点:师傅带徒弟,拜师学门道。
由于电影制作的系统化,所以每个专业的学生并不是独立的,他们在平时就已经建立了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一个影片的制作所需要的摄影、录音、美术等都是全方位立体化的,所以专业互助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特点。
对有志于报考电影学院的同学来说,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各个院系的专业设置和特点。文学系目前影响力很大,《三峡好人》的贾樟柯,《潜伏》的姜伟,《北京遇上西雅图》的薛晓璐和《李米的猜想》的导演曹保平等,都把文学系抬上了新的高峰。目前文学系主要设有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影视剧本创作和电影史论两个专业方向)。
导演系是所有热心当导演的人的梦想,导演在中国基本与“一把手”意义相当,当上导演就有了最充分的话语权,是不得已关注的一个学院。导演系目前设有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故事片创作、纪录片创作、剪辑三个专业方向)。
摄影系是整个电影行业的“硬件”组成部分,另外,按《东方红》的调子来唱,“摄影系出了个张艺谋”。目前,北京电影学院的院长张会军先生以及很多第五代的领军人物都来自摄影系。摄影系主要有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
录音系是电影的半边天,如果电影没有了声音,那么我们只可以回到默片时代了。录音系主要开设有影视录音艺术和音乐录音两个专业方向。
美术系是一个集古老与年轻于一身的系。古老缘于它的建系非常早,各位明白很多中国经典动画片(以前叫美术片)都是来自于这个小作坊,而年轻的含义是指导它现在的“影视特效”专业是一个世界潮流的新兴专业,发展潜能无限。目前美术系主要开设有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和戏剧影视导演两个专业,共有六个专业方向,以电影美术设计为龙头,电影特技设计、电影(电视)广告导演、新媒体艺术、影视虚拟空间设计、电影人物造型设计多元共生。
电影学系是一个世界级别的系,敢叫这个名称的系目前在中国是唯一的,但它却是全球范围内电影学的最权威阵地。说到电影学系,我们会想起斯皮尔伯格,想起卡梅隆,想起大卫林奇,因为他们的母系也叫“电影学系”。
表演学院是电影学院的招牌菜,每年媒体关注的重心,明星的摇篮,梦想的集结号。不多说了,能考上表演专业的人是千里挑一。
动画学院是新兴的热门专业院系,中国目前最大的动画专业教学单位,每年举办的“动画学院奖”非常有影响力。
摄影学院,如果你想学好平面摄影,这是最专业的起点,当然你同样也能拍电影,比如宁浩就来自这个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教学任课的教师都有十分丰富的电影创作经验,而且,学院创造条件使专业课教师能做到1/3时间上课;1/3时间备课、进修、著述、科研、访问;1/3时间进行艺术创作。所以,一直以来,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特色就是创作教学。
看电影是学生的一个重要任务,这在过去视频稀缺的年代里,实在是一个美差:学生说,我看电影呢!不是玩,我在学习!本科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平均每年要观看电影大约180部,四年中总计大约会看800部。如果加上专业课、创作课程及自己学习观看的录像带、DVD、VCD形式的电影,那会更多。光看还不行,还要开阔视野。学院每年要请一些著名电影导演像谢飞、张艺谋、陈凯歌、王家卫、冯小刚、张国立等来放映他们拍摄完成的影片,与学生进行电影创作交流。
光看不行,还要练。仅以导演系、摄影系为例,一年级拍照片作业和VSH录像作业,二年级拍DV作业和BETACANM录像作业,三年级拍16MM胶片作业,四年级各个专业的学生联合拍摄35MM胶片作业。学院提供摄影机、35MM胶片、灯具、录音设备和部分制作经费。
中国电影的过去和现在,都留下了北京电影学院的身影,我们也相信她还将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再接再厉,倾尽全力,成就中国电影人的光荣与梦想。
对于众多期待踏入大学校门的同学来说,读大四的我称得上大师姐了。四年前,在收到中国传媒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我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虽然没有如愿进入第一志愿专业“新闻学”,而是被调剂到“传媒经济”,但可以在中传开始求学生涯,这令我分外期待。
新生开学报到迎接我们的是将近一个月在远郊的严苛军训,期间设立了广播电台、设置了黑板报展示、CCTV军事频道采访跟拍、“结业”后还有一场才艺展示的晚会。异于京城其他高校的军训之旅让我们一个个晒得黑不溜秋的同时又真正感受到了“传媒高校”的特别之处:主题各样、频率颇高的传媒人、影视人讲座最得我心,我几乎一场不落到现场聆听,赫然成为学校400人报告厅、1500人报告厅的常客,虽不是那类会在互动环节踊跃提问的学生,但我却会用笔记下每一次的“听后感”,这个习惯多少令我受益匪浅;一年一度的校园重磅歌唱比赛“广院之春”,堪称广院学子们集体狂欢的大party,在这里你可以一路跟进或惊艳或奇葩的表演,也可以充分感受广院独有的“嘘台”文化不满意不乐意不赞同不愿附和,没问题,异口同声的“嘘”带给你极大的参与感。
“嘘台”文化久来有之,可以追溯到很早之前的“广院人”,但我们可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乱“嘘”,那些真正有实力且撑得住场的演讲、表演、播报等,也会赢得台下的掌声。连知名主持人都说,正是在学校时经受了台下观众的“嘘台”洗礼,才让他们日后面临各种主持状况都处之泰然。
当然,专业学习并不会因为多彩的校园文化就轻松起来。3/5经济学课程、1/5新闻类课程、1/5管理类课程构成了我所学的“传媒经济”专业课程。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心仪的专业会因为放纵、懈怠而学无所成;调剂的专业也会因为努力、认真而学有所得。我不是说教也不敢说自己就学得多好,而是觉得态度决定结果。大学教给我们的是一种人文素养,是一种开放的求知心态。在中传4年的学习生涯中,除了完成专业学习,我确实接触了很多自己向往的媒体资源:去电视节目录制现场当观众;在学校举办的晚会现场感受可以媲美专业水准的舞美效果;大四时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去地方电视台实习“非主流”的专业并没有制约我去体验“主流”的校园时光,任何事都是如此,只要敢想就一定有办法去做。
中传的大部分毕业生都会去电视台工作,对国内电视传媒的贡献最大,从CCTV到省市地方台,中坚力量都是中传的毕业生。尤其是播音主持、电视摄像和编导,中传出来的都是业内拔尖人才。但在电影人才方面,中传就相对薄弱些了,虽然近几年有所进步,出了点成绩,可想赶上电影学院和中戏,恐怕还得继续努力。
大学四年毕业后,我也进入了北京的一家传媒公司工作,这得感谢我的班主任为同学们多方介绍实习机会;很看重校友情谊的广院文化也令我们在找工作时可以大打“校友牌”;另外也有一个“作用力”,那就是行业人士集群效应,不论所学专业是什么,凡媒体行业相对都比较认可中传这个学校招牌。
2011年高考,我被上海戏剧学院录取,拿到了梦想中的编剧专业,两年过去了,我似乎什么也没改变,但实际改变很多,视野得以开阔,心境更为踏实。而这一切都源于在上戏的熏陶。
上海戏剧学院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华山路与延安西路高架之间,是绝对的商业中心,周围都是交通主干道,且距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美琪大剧院等都很近。上戏设有导演系、表演系、戏剧文学系、舞台美术系以及电视艺术学院、戏曲学院、舞蹈学院等多个分院。上戏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顶尖水平的是戏剧文学、舞台美术、戏曲以及舞蹈专业。
上海戏剧学院位于国际大都市,全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对演员的培养也顺应这一形势,走向经济化和市场化,着力培养“海派”演员。虽早期曾有祝希娟、焦晃、潘虹、奚美娟、李媛媛等实力派演员,但近几年来逐渐往青春偶像派发展,如陆毅、李冰冰、佟大为、聂远、马伊利、周杰、胡歌等人先后成名,其共同点是均以出演英俊潇洒靓丽多情的角色居多。就这一点来说,上戏虽然大牌明星数量明显不如中戏,但受到广大少男少女欢迎的青春偶像派演员却大大多于中戏。
一进东门,左手边便是实验剧院。剧院前面莎士比亚的塑像静静地向远处凝望,代表了上戏的气质。剧院里的舞台很是气派,镜框式结构,高7米,宽12米,深36米,台前乐池是可以升降的。还有非常宽敞的左右副台以及近千个观众座位。
实验剧院除了平时的教学演出任务,到寒假时会上演学院的毕业大戏。除此之外,这里还常常有国内外大型专业文艺团体的演出,包括英国皇家话剧院、日本国家交响乐团、日本女子合唱团以及国内大型知名文艺团体等。
红楼是上戏的教学楼,依然是西式的建筑,四层,红墙,屋顶上有小天窗,很有历史感。学院的学生上课的时候睡觉,都美其名曰“红楼梦”。红楼顶层还建有传统样式舞台的大排练厅和实验戏剧基地黑匣子。因为里面是全封闭的,黑乎乎一片,必须打灯照明而得名。
红楼的斜对面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小剧场。每年的11月,上戏会有小剧场戏剧节,届时到上戏逛的话,可以到小剧场、黑匣子、大剧场等处看戏,很是过瘾。
逸夫舞台是主演京剧兼演地方戏曲的舞台,每一次的观演经历都留下鲜活的印象。上海人对越剧非常痴迷,且不说生活气息浓厚、表演细腻到位的越剧演出场场满座,单是看着演出临近尾声,那些戏迷一改文明姿态,一涌而前,围着乐池,叫着他们喜爱的演员的名字,越剧演员在这样热情的氛围中幸福感和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无论是红楼还是逸夫舞台,到处都能见到我们听课、蹭课的身影,我们以虔诚的心态穿行于各个教室,认真聆听各位专业老师精彩的讲授,老师们的鼓励让我们求学路上不孤单。
对于编剧这样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来说,写作实践是很珍贵的学习机会,只有亲身的实践,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才会有作品的体现,才会有最后的呈现。一直以来,因为才浅和胆怯,我对编剧这样一个职业心存畏惧,不敢轻易涉足。“上戏”的学习,我把自己扔到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里开始新的尝试、新的学习体验,逐渐尝试着学习从选题材、找素材,到立意构思、写大纲到最后完成作品一个完整的过程,让我从此有了剧本写作的勇气和信心。
扫描免费领近十年高考真题汇总备考、选科和专业解读关注高考网官方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