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方近现代艺术大家,拉乌尔·杜菲(1877年-1953年)以野兽派的作品而知名,对挂毯、壁画、纺织品和陶瓷设计中均有贡献。
11月9日,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拉乌尔·杜菲回顾展——“快乐的旋律(The Melody of Happiness)”在上海西岸美术馆开启。展览沿着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装饰艺术等现代主义艺术的流变之路,呈现杜菲广泛的创作领域和巨大的创造力。展览中有多件纺织品首次公开展出,其中,史诗级巨作《电力精灵》的石版画版本首次亮相中国。
策展人克里斯蒂安·布莱昂向《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介绍,蓬皮杜中心馆藏拉乌尔·杜菲作品包括绘画、木刻、陶瓷、装饰艺术等多个门类,几乎所有的相关作品都是艺术家本人的收藏。杜菲去世之后,他的遗孀艾米莉安·杜菲把丈夫保留在身边的作品捐赠给法国政府,并由蓬皮杜中心收藏,这些作品分布于法国各地美术馆和博物馆。“此次在上海举办回顾展,需要将杜菲的作品重新汇聚,就好像恢复杜菲生前在画室的状态,但是通过全新的组合方式和全新的语境呈现在公众面前。”“我本人也十分喜爱音乐,我试图用一种感同身受的方式去呈现杜菲音乐艺术、绘画艺术、装饰艺术的结合。”这也构成了回顾展“快乐的旋律”之名。
杜菲,《穿粉色衣服的女士》(杜菲夫人),1908年,布面油画,81×65 厘米
拉乌尔·杜菲(Raoul Dufy)对于中国公众而言,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展览首先以三件风格迥然不同的自画像为开篇,呈现了处于其漫长人生中三个不同时期的艺术家本人,也以最直接的方式讲述拉乌尔·杜菲是谁。
拉乌尔·杜菲(1877年-1953年)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工业港口城市勒阿弗尔,1898年,年轻的杜菲绘制的《自画像》还带有古典主义的学院派风格。
此后,他以风景画和富有才华的印象派传承者而成名。1906年起,他成为了野兽派艺术运动的重要画家之一。与其前辈们截然不同的是,他运用鲜艳的色彩和急促的笔触来呈现风景和肖像。1908年,杜菲和好友、同样生于勒阿弗尔的乔治·布拉克一同尝试立体主义创作,以交错多维的风景画描绘着离马赛不远的埃斯特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前夕,他开始热衷于民间艺术,并着手对其进行“再创作”,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为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的《动物寓言集或俄耳甫斯的随从队列》所创作的木版画插图。他曾与一家里昂纺织大厂合作,为其绘制了无数幅样板。正因如此,杜菲成为了1920年代时尚界大革新的重要一员,并在这段时尚发展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也是在这一时期,艺术家创造了其独有的风格。
对应到这一时期,艺术家在1920年代上半叶所绘《自画像》,体现了自己的绘画风格慢慢的开始凝练成型。而这种风格的基础就是把自由随性的图画和艳丽通透的色彩分离开来。
自1924年起,杜菲与陶艺家约兰·阿蒂加斯共同创作了一系列花瓶和彩釉方砖,展现了他在装饰艺术方面的非凡悟性。在绘画方面,杜菲从滨海风景中汲取了大量灵感,并天马行空地将神话人物与小马匹形象一同置于这些景色中。此外,他那些以故乡诺曼底著名的赛马场为主题的作品也获得了巨大成功。作为一名步履不停的旅行者,他用画笔记录下了在意大利、西班牙、英国,以及美国所见到的各色风光。
杜菲,《格拉斯的风景》,约1930年,布面油画,75.5×116.6 厘米
杜菲也始终没停止过肖像创作。他早期主要以妻子埃米莉安作为模特,之后他的肖像模特也慢慢变得多,其中不乏名流显贵。自1930年,杜菲就投身于大型装饰壁画的创作,如1937年为巴黎国际博览会创作的《电气精灵》,该作品被认为与毕加索《格尔尼卡》和考尔德《水星喷泉》齐名。
展览现场,《电气精灵》(局部),1952 – 1953年,电气精灵系列,10件纸上水粉石版画 ,102.5×64.5 厘米/每件
到了绘制第三张自画像的1948年,已经临近杜菲艺术生涯的晚期。他当时疾病缠身,而在这幅自画像中,能够准确的看出他用一种近乎古希腊大理石雕像的方式呈现自我。他的面容几乎凝固,没有一点过多的表情变化。与之对应的是“黑色货船”系列,这一系列再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全部被毁的故乡。他可能已感受到死亡临近,画中的“黑色货船”如同承载着死亡的幽灵船,昭示着艺术家的生命走向终点,也是他给自己“刊刻”的墓志铭。
展览以十二个章节、涵盖绘画、版画、陶瓷及纺织品等在内的120余件作品带领公众领略艺术家跨越了整个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艺术历程,并引领观众重访艺术家独特的现代之路。
杜菲,《格尔玛死胡同工作室》,1935 - 1952年,布面油画,89×117厘米
1910年,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请杜菲为自己的《动物寓言集或俄耳甫斯的随从队列》 绘制插画。这是一本短诗集,其中的每首诗都献给一种动物,并受到俄耳甫斯这位古希腊神明的庇佑。为完成这项任务,杜菲选择了木刻版画。这本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复制技术,在野兽派艺术家们追寻原始主义的过程中得以复兴。
杜菲为这本诗集一共创作了30幅极具装饰性的木刻版画,黑白之间的强烈对比被杜菲发挥到极致。正是《动物寓言集》给予杜菲灵感,促使他完成了自己最初的织物作品之一《母鹿、鸟和蝴蝶》。这件作品与《动物寓言集》的主题尤为接近,织物花卉纹样边框,其灵感则直接来诗集插画的装饰带。
由此,杜菲开创了绘画与装饰艺术并行的两段艺术生涯。“这在当时的西方艺术界绝无仅有的。”克里斯蒂安·布莱昂说,“过去会认为绘画、雕塑是主流的,装饰艺术鲜有艺术家会加以关注。但杜菲认为艺术并没有高低之分,所以他对装饰艺术也有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动物寓言集》 中的插画吸引了里昂大型丝绸制造商比安基尼·费耶里的注意。杜菲1912年签署了第一份合同,由此开启了他进行大量印花图案创作的时期,其作品频频出现在用于服装或家具制作的棉质或丝质织物上。从1910年代至1930年代初,杜菲留下了很多带有时代印记的布料纺织作品,所涉及的题材也与当时流行的社会活动相关。克里斯蒂安·布莱昂说,“有多件布帘和挂毯作品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这是在蓬皮杜中心的海量藏品中刚刚重新被发现,此次特意带来上海展出。”这些挂毯作品既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情,同时也蕴含着艺术家对于上流社会的一种幽默描绘。
1924年,杜菲结识了年轻的加泰罗尼亚陶艺家何塞普·洛伦斯·依.阿蒂加斯,从而开始创作陶瓷作品。在阿蒂加斯位于巴黎郊区的工作室里,杜菲在烧制前将金属氧化物覆盖在自己的作品上,很快展现出处理这类材料的非凡技巧。
展览中《俄耳甫斯花瓶》一面为俄耳甫斯的形象,背后出现大象的形象,与1920年代他为国家图书馆创作的海报习作中的大象相呼应,展览在此处的对照展陈,可见展览团队的用心。而无论在织物还是陶瓷上,杜菲自由奔放的笔触可见他扎实的功底,这种笔触和色彩也体现在他的绘画创作之中。
《俄耳甫斯花瓶》一面的大象形象,与《动物寓言集或俄耳甫斯的随从队列》 绘制插画共通
杜菲,《风景》( 《电气精灵》习作),1936年,纸上水粉 50×57 厘米
杜菲为1937年世界博览会创作了大型油画《电气精灵》,原始尺寸达10m×60m,由250块胶合板拼接而成,讲述了从远古至今关于光电的故事,歌颂了人类自古以来在物理学尤其是电学方面的成就,目前藏于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此次展览展出的是其1952年至1953年间由艺术家亲自重新整幅上色的石版画版本。画面中,一群与电力发明相关的科学家们置身于一片半自然、半工业的壮丽风景之中。
1937年,法国巴黎举办了“现代生活之艺术与技术”专题世界博览会,当时法国最大的电力公司之一巴黎配电公司以展馆“光电宫”(Palais de la Lumière et de lÉlectricité)参展,为此向杜菲订购油画作为展馆墙壁装饰。当时杜菲已经是法国最有名的画家之一。巴黎配电公司为杜菲提供了圣旺电厂里的一个库房作为工作场地,杜菲在他的兄弟和几个助手的帮助下仅用了10个月就完成了这幅巨作,确保光电宫在世博会开幕当天就能开门迎客。杜菲能这么快完成是由于采用了文物修复专家雅克·马罗热(Jacques Maroger)所研发的一种新型颜料。在展馆中,《电气精灵》被置于一个50万伏特的断路器之后,很好地表现了电气工程的巨大进步,光电宫本身也很成功,共接待了150多万参观者。
在技术创新的背后,隐藏了文献研究和扎实的工作。从接到委任到完工,留给杜菲的时间只有十一个月。他利用以往的项目设计经验,先是绘制了一幅鸟瞰全景图,又去到工厂、铸造厂和发电站观摩各种机械设备,用钢笔和墨水极度细致地画下各种机器的细节,力求详尽真实。
杜菲几乎研究了所有与电有关的知识内容,从技术层面到历史著作,从科学家传记到科学家之间的通信,他不停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还进一步探索当时最新的研究。他还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穿梭法国各地旅行写生,记录每一个重要的细节。杜菲邀请他的兄弟让(Jean)和物理学家亨利·沃尔克林格(Henri Volkringer)为他编写科学文献,而他本人则着手会见该领域的顶尖专家。创作之时,杜菲仍旧十分之严谨,他特意请法国喜剧演员穿着不同时代的服装摆出姿势作为人物绘画参考。
他不知疲倦地工作了几个月,制作了多幅图纸和草图。他先画模特裸体,再为他们穿上服装,再把草图转移到描图纸上,以便研究分组问题。之后,他用玻璃板(照相幻灯片的前身)拍摄,再用一个神奇的灯笼将它们投影到支撑物上,用以调整大小,再让助手描绘出轮廓。剩下的工作则由艺术家自己来完成,他高超的绘制技巧让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壁画得以成真。
上海展出的版本虽然远小于1937年的版本,却再现了原作的宏伟和细节。画中,杜菲将神话和寓言与真实的历史、技术描述融为一体。画面中心,宙斯的雷电连接奥林匹亚众神和塞纳河畔伊夫里发电站的发电机,也连接起中世纪田园牧歌生活和工业化早期的工厂和火车,以及人类的日常工作和现代机器。紧邻中心左侧的是众神的使者、伊莱克特拉的女儿艾瑞斯,她在灯光中飞翔,飞过管弦乐队和各国首都的上空,激发出彩虹色彩。左右两侧下部展示了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文艺复兴的达·芬奇、伽利略直至20世纪的爱迪生、赫兹、贝尔、居里夫人等在内的111位哲学家、科学家和思想家的肖像。红色、蓝色、黄色和绿色的区域,独立于绘画的流动线条,组织和激活了构图。
杜菲在创作此画时其个人风格和技法已经很成熟,鲜艳明亮的颜色,线条欢快轻盈,展现了电力对人类生活的巨大改变,洋溢着对科学发展的乐观精神。在观看这件作品时,记得注意一位在发电站里涡轮机旁的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小人物。在早期的草图中,杜菲将自己的签名恰好放在了这一个位置。或许这个蓝色小人正是他自己的自画像。
“原先我认为自身对杜菲了解得非常透彻,但是对于蓬皮杜中心藏品再次挖掘后,让我对杜菲更新的认识。”克里斯蒂安·布莱昂说,“不同于马蒂斯,夏加尔、毕加索。在杜菲的画笔之下,世界具有不稳定性的,这种不稳定性其实与我们当前所处的生活有着一种共享共鸣——这也体现杜菲对于现代生活、现代艺术的关注。而他能够最终靠颜色、画面构成,给人一种安全感。他能够克服不稳定世界给我们大家带来的焦虑。”